1. 程序确确实实理解了与询问者的对话,这种理解与人类的理解大致相同。
2. 程序并没有真正理解与询问者的对话,但可以模拟出理解对话以后的回复。
这两种情况简直是天差地别,宣称能做到情况1——程序真正能理解对话的,明显比只能做到情况2厉害得多。情况2只需要我们创建表现出能理解对话的程序即可。
我想大多数人工智能研究人员——可能还包括大多数本书的读者——都能轻松理解情况2是容易可行的(至少原则上是可行的)。但要他们接受情况1是可行的这一点上,恐怕得需要更多的说服力。事实上,我们不知道如何证明一段程序如情况1所描述那样运行——图灵测试本身也没有这么要求(我怀疑,图灵本人肯定会对这两者的区别表示恼火:他会指出,发明图灵测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结束关于这两者区别的争论)。因此,立志构建一个类似情况1的程序,比起情况2的程序而言,更具有雄心壮志,也更具有争议性。
构建出具有人类的理解力(或者说是意识之类的词)的目标程序,被称为强人工智能,而次一级的目标,即构建虽然没有具备人类的理解力,但是可以模拟出特定能力的程序,被称为弱人工智能。
超越图灵测试
以图灵的“无法分辨”为原则,图灵测试有许多变种。例如,在一个更强大的测试版本中,我们可以想象机器人试图把自己伪装成人类进行日常生活。在这里,“无法分辨”是以一种非常苛刻的方式来诠释的——这意味着机器人与人类完全无法区别(当然,你不能去解剖它们,所以本质上还是黑盒测试)。在可预见的未来,这类情况只能时常出现在小说里面。事实上,一个无法区分机器人和人类的世界,就是绝佳的电影及小说创作素材。以此为基础的电影可不少,1982年,雷德利·斯科特(Ridley Scott)的经典作品《银翼杀手》中,年轻的哈里森·福特(Harrison Ford)饰演的主角每天都在进行神秘的测试,目的是确认漂亮的年轻女性实际上是机器人。类似的主题还有许多,比如2014年的《机械姬》。